21.6.07

六度分離

六度分離與人際網路

六度分離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原本是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 Stanley Milgram 所提出的理論,大意是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中間最多只隔了六重分隔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可以透過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直到你不認識的那個人之間,最多只隔了六個人,運氣好時甚至更少。這樣的結論是基於早期的一項郵包轉寄實驗,近年則使用網路電子郵件為實驗基礎,亦印證了這項結果。乍聽之下,六度分離的理論似乎不可思議,但是仔細想想之後,其實也不無道理;我們從小到大認識的人至少上百,依此數量與比例擴張下去,的確不消幾層之後,能夠聯繫到的數量便大的驚人,這就是人際網路驚人之處。

由簡單的數學便知道,這是呈現指數的成長,也是電腦科學中最難解的問題本質。對人際網路而言,除了人與人之間可以間接相識之外,還有特殊的結構存在,就是總有一些人緣特好,交遊廣闊的人,透過這樣的人便可更快速的擴展人際關係。這種結構有兩個好處,一是形成 Hub 的效應,其次只有一重的分隔,就可以快速連結到遠方的人群。

網際網路如何運作

網際網路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但如何能連接起全世界的網路呢?那就是把所有的小網路連起來,也就是網路的網路。實務技術上,網際網路的建設,也需要依賴一個類似 Hub 的區域集散中心,再把各個的區域集散點互相連接起來成為網際網路。在台灣,像是 TWNAP,TWIX,EBIX 等網路交換中心便是擔任此種任務。而串連台灣各個學校及研究單位的台灣學術網路,目前也是依此原則劃分成台北與新竹兩大中心,而各個縣市的區網中心便各自接上這兩大中心。就像掛肉粽般,把這大大小小的網路串連在一起,形成了網際網路。為什麼不是長成環狀?直線?或是其他形狀呢?因為這樣子的結構,可以讓網路上的兩點有著比較短的通訊路線。

新的網路應用 P2P

P2P 是這三到四年才興起的網路應用,儘管因為一些盜版的問題而吹皺了一池春水,但是 P2P 的網路卻也有類似的特性。早期的 Napster,是一個集中式的查詢系統,上面有所有用戶電腦中分享的音樂檔案清單,透過這個資料庫,可以讓 Napster 的用戶輕易的得知那些人的電腦中有分享了那些 MP3 音樂檔案,然後用戶間再直接彼此連線交換音樂檔案。當然後來 Napster 被告倒了,原因是透過集中式的伺服器來做查詢的方式,理由是為非法音樂交換提供了協助,但講白了就是有了可以控告的對象 ( 註:目前重新開張的 Napster 不是 P2P 檔案分享,而是線上音樂服務)。但是其後衍生出來的 Gnutella 這樣的 P2P 網路,便大大的不同,原先的查詢機制,從中央集中式的查詢,演變成每台參與 P2P 網路的電腦,都負責了部分的查詢任務。每一台電腦只要能連上 Gnutella 網路的任一台電腦,便是連上了這個 P2P 網路。而當要搜尋檔案時,便發出查詢指令給所有相連的鄰居,每個收到查詢的電腦,再轉送給相連的電腦,一直這樣下去直到這個查詢傳遍所有的電腦為止,這是以 flooding 的方式來查詢。很快的,這樣的方法便因為太多查詢流量而使得 P2P 網路無法繼續成長;而且,單是大家互相複製轉送的查詢就造成的過重的頻寬消耗,使得網路無法擴充到太大的規模。因此改良版的 Gnutella 便採用了 Ultrapeer 的概念,說穿了也是選取一些效能較好的電腦擔任集散中心,一般電腦只要連到 ultrapeer 即可,ultrapeers 之間再形成第二層的 P2P 網路。目前當紅的 P2P 軟體 Kazaa 所使用的 FastTrack 網路,也是採用類似的設計。這樣的叢集結構,比照人際網路就像是交遊廣闊的人;而由於 P2P 高度的動態與隨機連接,比起實體網路的交換中心,更像是人際網路。

善用人際網路行銷的 Google

Google 推出了兩個知名的服務,orkut 與 Gmail。這兩項服務都利用了人際網路的特點,建構起會員的網絡。從 Google 內部員工出發,開始邀請他們的朋友加入使用或測試的行列,然後再透過邀請第二批進來,一層層的邀請下去。這樣的模式正是完全以人際網路為基礎建構起來的會員規模。別以為只邀請至親好友參加成不了氣候,根據前述的原理,不消幾層便會有廣大的使用者。從此人際網路與網際網路是否呈現了更密切的關係呢?

搜尋仍是亟待發展的技術

基本上,無論是網際網路、P2P 網路,乃至於人際網路,這樣的結構擁有一個特點,就是整個的「直徑」不會太大,因此只需經過幾個中介,正如六度分離的理論,便可達到目的地。網際網路或 P2P 網路是人類根據經驗與知識發明設計的,而人際網路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這是否意味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最後終會走向人類最自然的社交溝通模式?其實網際網路的發明原本就是為了服務人類,使資訊能夠迅速方便的交換,而資訊的來源已經從集權的官方或商業組織,轉移至每個個體彼此進行交流,這才是網路的本質,無論是人際網路或網際網路。

而下一步,如何在茫茫網海中搜尋到想要的資訊,不單單是以 HTML 網頁呈現的資訊,因為這部分 Google 已經做的有聲有色了;我指的是包含了眾多個體戶所參與的,各種架構於網際網路基礎建設之上的,新興的獨立的資訊服務,則是一個具有高難度卻又即將面臨的問題。



以上內容轉錄自udn數位文化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